2023-10-30 22:13:23
設 是預設也是探索;計 是想象的空間,也是創造的過程
他們擅于思考、長于跨界、樂于分享;或旁征博引,或梳理脈絡,或回溯自我;呈現靈感來源和自我塑造中的吉光片羽……
對話大師難得,卻也非遙不可及,他們,就在這里。
海爾智家定制驚喜呈現——《大咖說》之《設計江湖 大師論道》,將通過直觀的視頻對話與真實的采訪干貨,讓你感受大咖設計思維,解決設計困惑難題。大師論道,本期論道人物——丁偉。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一場靈魂與智慧的交響樂,找到屬于自己心中的“設計”。
01大師簡介
丁偉,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院長,木馬設計創始人,著名設計師,設計立縣計劃推動者。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擔任上海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上海創意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社會職務。中國首位同時榮獲聯合國教科文創意新銳獎、德國紅點獎、IF設計獎、美國IDEA設計獎、G-MARK設計獎、中國工業設計貢獻獎、中國十佳工業設計師、中國紅星獎金獎八項大獎的設計師。
02大師設計之路
○ 兩個身份,兩種思考
Q 輕松游走于設計師和老師兩種身份之間,您如何做到平衡和把握?
丁偉:平衡身份,也是平衡設計的當下與未來。當一名設計師真正跳入商海后,他悟出的道理會更有分量。設計師和老師,兩種身份,兩種角度。設計師以敏銳的目光洞察消費者需求,老師的立場為設計者帶來全新的、有關“育人”的思考。兩種身份在決策之間不斷變化,互相補充,豐富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及對未來的思考。
○ 以“平視角度”回歸設計本源
Q 如今回首重新審視“設計是什么”這個最初的問題,您是否有了新的感悟?
丁偉:設計師看待設計的角度存在差異性,人們需要用“平視角度”觀察設計在當下的重要內涵。這涉及兩個目標和兩個手段。設計的終極目標是“用戶”,包含個體人、群體人和社會人:個體人的行為尺度、交互,群體人的社群情感,社會人與整個自然的和諧相處。商業設計的第二目標,設計師有義務洞察和捕捉全新的商業機會,助力企業實現成功。實現目標有兩種手段:藝術手段和技術手段。一個好的設計師,首先應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其次應考慮產品的生產和制造。站在平視角度對商業、技術、美學有客觀認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回歸設計本源,發現設計真正的價值。
○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才是文創的靈魂
Q 聽說您的新作即將與大家見面,您認為文創產品怎樣設計才能抓住用戶的心?
丁偉:文創產品設計處于逐漸放大的過程。設計從關注物到關注系統、文化和城市產業,消費者也從過去強調功能,轉換為強調形式及美感,從“物質消費”轉向“文化消費”。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是文創的靈魂。設計師應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在文創產品中進行善用與融合,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匹配,創造更適合當代消費者需求和生活場景的作品。在新作中,我會將關于文創設計的系統思考進行集中呈現,希望能為大家帶來新的啟發。
03大師論道設計
○ 以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融合
Q 您在設計教育方面頗具經驗,您認為當下工業設計教育與傳統范式相比有何變化?
丁偉:設計教育變革速度與社會進化速度存在“脫節”。社會的進化速度可能以三個月、六個月為一個周期在變化,但是大學教育體制的變革則相對緩慢。過去產品是為我所有,今天,產品從為我所有轉向為我所用。學生應尋找挖掘新的消費場景,將設計與商業技術完美融合,基于技術創新設計,基于商業挖掘消費者場景,通過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融合,建立起全方位的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
○ 優秀設計經得起時間沉淀
Q 作為資深“圈內人”,您認為中國工業設計在產品創意與設計思維方面的不足之處有哪些?
丁偉:過去二十年,中國工業設計進步可觀,從一味模仿到主動創新,設計正在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將今天的中國企業分層,頭部企業已跟世界一流的企業保持同步,中間層級的企業需要做的,就是讓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而不是曇花一現。中國工業設計師任重道遠,需讓設計與多緯度的產業融合,主動創造價值。設計是時間的沉淀,優秀設計作品必然經得起時間推敲,融合社會問題、企業利益、先進技術,在時間緯度中滿足消費者需求。中國工業設計師應主動思考,把中國文化嵌入設計作品,在統領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探尋突破性方案。
○ 看國潮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Q 當下“國潮風”大熱,您是否認為“國潮風”的興起意味著國人對文化的認同?您認為工業設計師應如何應對“國潮大勢”?
丁偉:國潮,與其說興起,不如說回歸或復興。設計文化源于國家文化,源于語言,哲學,宗教,民族性格和思維習慣。中國有非常強大且強勢的民族文化,國潮風是在經歷文化斷層后重新回歸到今天的位置。由中國制造到匠心制造再到國潮,這根源于人們的文化自信,昭示著東方審美意識的崛起和復興。中國設計師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豐沃土壤,應多維度學習中國匠人精神中嚴謹極致的設計理念,拓展民族品牌走向國際化的渠道,豐富中國品牌的呈現形式,與世界消費者進行更多交互,在資本實力之上,挖掘中國文化符號更時尚的表達。
04大師談定制
○ 基于洞察做產品
Q 您認為海爾定制用戶主導設計的產業思維是否與您四鏈融合理論存在共通之處?
丁偉:四鏈融合理論是我近幾年提出的設計思考。過去的設計條塊存在分割,如工業設計、空間設計、品牌設計、交互設計等。隨著商業形態升級,企業對設計的需求,逐漸從個體轉向系統,從節點價值轉向系統價值。從產品經濟到信息經濟再到服務經濟,設計觀念與之匹配變化。造物的本質是為創造生活,設計師創造了看似無限的無差異產品,實則并沒有創造出全新的生活體驗。因此,企業應以“服務人”作為引領全流程的核心設計思想。從人的角度提出生活方式及產品定義的原則,用這個原則與技術進行對話,繼而決定產品定義和技術走向。海爾智家定制尊重消費者,力求與消費者共創,這與試煉融合理論當中強調“基于洞察和定義做產品”高度吻合:基于需求創造產品,通過系統整合打造全新商業體系。
○ 基于人的感受定義生活
Q 您認為大規模定制會對工業設計產生哪些影響?
丁偉:大規模定制促使設計師們回歸設計本源。以人的感受和能力局限性為出發點,基于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性去定義產品,定義生活,創造生活,這才是設計的根本。大規模定制讓設計師站在設計與人文的角度思考未來。需求數據驅動設計師在不同群體中發現問題,以設計工具和方法將問題分類,繼而轉換可視化執行方案。這是設計師的機遇,是企業發展的機遇,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變革的機遇。
○ 基于消費者需求建立“自生長系統”
Q 對于海爾定制平臺如何進一步發展,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議嗎?
丁偉:海爾定制平臺要真正創造價值、滿足消費者需求。這個平臺符合社會變化的基本規律,要建立“自生長系統”,善于在變化當中不斷進化,將需求跟系統進行適度匹配。這個過程分為三個節點:首先,打造良好的用戶體驗,激發消費者參與熱情;第二,做好利益相關者研究,讓消費者和設計師清楚貢獻之后可獲得的價值;第三,快速轉換技術平臺,提升技術反應效率;最后,建立問題回饋機制,具備快速修正問題的能力。
05大師諫言-寄語后輩
○ 在框架中尋找自由
Q 年輕設計師往往苦于在“堅守自我藝術”和“滿足企業需求”之間作選擇,身為一名設計老師,您認為學生應怎樣處理這種矛盾?
丁偉:作為青年設計師,首先要明確設計的邊界和框架,保證產品的落地性,滿足企業和消費者的雙重需求。真正了解框架后,你要突破框架尋找設計自由,在邊界之內追求效率,在鐐銬下反復打磨想法、尋求答案。其次,做“有故事的”產品。好設計應當具備層次性和想象空間,以燃燒的方式,讓觀看它的人最終被設計所感染。客戶一定比設計師更在意作品的成果,在此前提下,設計師應思考如何做出有故事性的產品,并將自己的設計脈絡完整清晰地表達。最后,不要以“吸引人”為目的進行創作。好的作品自然會引起關注。不要滿足于社交媒體所帶來的即時的享受,專注于持續的成長,才是設計師應該在意的事。
伴隨著社會消費升級,個性化需求體驗和大規模定制已然成為未來趨勢,該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的機遇與挑戰,是擺在所有設計師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正如丁院長所言,設計師從服務意識轉向主體意識,從節點價值變成驅動價值。設計師正越來越成為產業進化過程中的主體力量。在當前社會經濟建設大潮之下,設計教育界乃至整個設計界都在改革創新,海爾作為肩負使命的民族企業,也正踐行著自己的“家國情懷”:以定制為炬,助力“中國制造2015”,驅動產業實現轉型。相信未來海爾定制會孵化出更多符合用戶需求的定制化產品解決方案,也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個“設計”。
掃一掃
關注木馬公眾微信平臺